红色文化学刊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 伟大抗战精神的红色记忆建构及其弘扬路径

    张青子衿;

    伟大抗战精神是激励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新时代,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的关键是要充分唤醒、激活、刻写、筑牢后继者关于抗日战争的集体记忆,发挥伟大抗战精神不同类型记忆载体的积极作用,增进后继者对伟大抗战精神符号记忆、情节记忆、情感记忆和价值记忆的把握与认同。因此,必须牢牢掌握党在伟大抗战精神红色记忆塑造中的主导权,持续丰富拓展伟大抗战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方法,推陈出新伟大抗战精神红色记忆传播普及的载体形式,着力发挥纪念仪式在伟大抗战精神红色记忆传承中的关键功能,以推动伟大抗战精神红色记忆的传承弘扬。

    2025年03期 No.34 5-14+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 十四年苦斗:东北抗联精神个性特征阐释

    贠占军;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东北抗日联军在艰苦卓绝、孤悬敌后的革命斗争中凝结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东北抗联精神。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原理是探究东北抗联精神个性特征的理论基础。“十四年苦斗”作为东北抗联精神的个性特征由来已久,是东北抗联将士们在极度艰难、恶劣的斗争条件下,在长期革命实践中历经血与火的考验,用信仰和生命锻造的个性特征和精神符号。它凸显了东北抗联对敌斗争的长期性和残酷性,反映了对敌斗争的极端艰苦特征,蕴含着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是东北抗联精神的显著标志。

    2025年03期 No.34 15-23+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精神坐标

  • 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赋能高校思政课建设论析

    于安龙;

    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是教师群体长期躬耕教坛、潜心育人的精神结晶,生动展现着教师群体所特有的精神气质和优良作风,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意蕴。它能有效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包括提供价值指引、倡导科学方法、强化教育理念、培塑育人情怀等方面。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也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为其注入了强大的引领力、推动力和导向力,体现为要坚持厚植情怀为本、修身养德为先、提能增干为重、求是创新为要等。

    2025年03期 No.34 24-31+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 王杰精神的生成来源、基本内涵及弘扬路径

    梁大伟;胡梦真;

    王杰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引,受益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滋养,孕育于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赓续传承,形成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生动实践。王杰精神内涵中舍生取义的民族精神、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永葆本色的奋斗精神、净化灵魂的自省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品格和价值追求。新时代弘扬王杰精神,要深入研究阐发,提升王杰精神的理论厚度;注重传承濡染,筑牢王杰精神的文化根基;加强教育引导,发挥王杰精神的示范作用。

    2025年03期 No.34 32-39+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资政育人

  •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培育时代新人的精神财富

    王炳林;曹雨萌;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作为培育时代新人的精神财富,是明晰新时代“培养什么人”的精神引领,为培养品德高尚的时代新人指引了方向,为培养本领过硬的时代新人树立了价值坐标,为培养综合素质卓越的时代新人引领了航向;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赋能新时代“怎样培养人”的宝贵资源,能够丰富课堂教学的生动素材,拓展第二课堂的育人资源,为用好网络课堂提供丰厚滋养;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筑牢新时代“为谁培养人”的价值立场,是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法宝,是为服务人民培养人才的不竭动力。

    2025年03期 No.34 40-50+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 新时代高校红色文化育人的现状调查与优化路径——以武汉地区六所高校为例

    卢育强;

    红色文化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优质资源。基于对武汉地区六所高校红色文化育人现状的调查分析,当前高校积极将红色文化融入课程建设、渗入校园文化、嵌入社会实践,推动红色文化育人取得相当成效,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知度、认同感和践行力均有所提升,但也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资源阐释、宣传手段、阵地利用、育人保障等方面的现实问题。新征程,高校应从内容研发、话语转换、阵地拓展、制度建构四个方面综合发力,挖掘红色文化育人优质资源提升感染力、转换红色文化育人话语范式增强吸引力、构筑红色文化育人重点阵地加强引领力、健全红色文化育人实施机制增进支撑力,推进红色文化育人高质量发展。

    2025年03期 No.34 51-59+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红色金融

  • 中央苏区金融风险防控工作及其历史经验

    边俊杰;宋显蓉;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建立后,中央苏区主要的金融机构陆续成立,金融体系日趋完备,为金融政策有效制定与实施、稳定政权提供了制度保障,但是中央苏区面临的一些金融风险仍不容忽视。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中国共产党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措施,取得了重要成效。其历史经验主要有:一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要善于围绕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开展工作;二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要以人民群众利益为中心;三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应注重金融文化的培育与宣传。

    2025年03期 No.34 60-67+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 红色文化视域下的金融职业信仰塑造研究

    程翔;孙晨珂;

    基于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时代要求,以红色文化与金融职业信仰的融合培育为核心议题,系统探讨红色文化滋养金融从业者职业信仰的内在逻辑、作用机理与实践路径。通过探寻红色文化与金融职业信仰之间的价值契合,分析符号叙事、信仰涵育、行为实践与反馈强化等环节对金融职业信仰养成的内在机理,并从传播教育、制度耦合、科技赋能、认同建构及研用协同五个维度,提供了一个多层次、闭环式的实践框架。

    2025年03期 No.34 68-74+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苏区研究

  • 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展干部教育的实践及启示——以在职干部教育为考察对象

    王志强;李想;

    中央苏区时期随着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向农村的战略转移,各革命根据地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随之干部队伍的建设也成为党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央苏区在职干部教育将实际工作与革命斗争视为干部成长的核心路径,并且将识字运动的开展与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为了巩固教育成效,党通过系统化的报刊发行与理论著作出版,为干部构建起日常学习的知识网络。同时,建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统一规划并指导各级干部的政治理论学习,覆盖以灵活多样的干部训练班,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在职干部教育制度。新时代,党开展干部教育,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秉持终身学习理念、紧扣中心任务、创新方式方法,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坚强保障。

    2025年03期 No.34 75-82+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 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调查研究工作在党建中的作用考察

    刘建涛;浦佳;

    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非常重视调查研究,视其为解决问题和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的重要基础。毛泽东的调查研究工作有力推进了中央苏区时期党的建设,这种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推进了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初步形成,二是促进了党的思想的统一,三是推动了党的调查研究思想作风建设,四是推动了党的宗旨意识的形成,从而增加了党的凝聚力、组织力和战斗力。

    2025年03期 No.34 83-90+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多维视野

  • 革命文物赋能红色文旅融合发展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进路

    汪忠华;刘婷;

    革命文物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展革命斗争的实物见证,承载着厚重的红色文化基因与精神内核,在赋能红色文旅融合进程中彰显出历史溯源、教育传承、经济带动及社会凝聚的多维价值。剖析当前革命文物赋能红色文旅融合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强化顶层设计、优化资源配置与技术赋能、重构产业链价值、打造立体传播网络、打造人才培育工程等维度,探索革命文物赋能红色文旅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

    2025年03期 No.34 91-100+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 革命文物在“大思政课”中的价值挖掘与实践路径研究——以江西瑞金为例

    钟吉玲;刘洪;

    在新时代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背景下,革命文物作为镌刻革命记忆的物质载体与精神符号,其价值挖掘与教育转化已成为“大思政课”改革的重要命题。瑞金作为红色故都,承载着丰富且独特的革命文物资源,为探索文物保护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典型样本。基于符号学理论与数字化技术视角,系统剖析红色文物的意识形态表征与价值重构机制,结合BDS、AR等数字化手段,探讨其在“大思政课”中的课程体系构建、研学实践模式创新及协同育人机制建设,旨在为革命文物活化利用与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路径。

    2025年03期 No.34 101-108+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 红色金句

    习近平;

    <正>红色文化学刊2025年第3期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赉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

    2025年03期 No.34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9K]
  • 下载本期数据